坦白說,劇情呈現、情節架構、角色刻劃、運鏡剪輯、光影特效等都太隨意了,實在浪費了電影魔力的敘事技巧與拍攝手法,許多極具人性與故事性的角色,都失去了原本角色的魅力與吸引人的樣貌。
我小學時看過一部電影,是梁家輝與鄭裕玲主演的《表姊你好》(粵語原名《表姐,妳好嘢。他自己的責任感,以及各種複雜的外在因素,驅使他加入這一事業。

後來賭神一行人陰錯陽差在小漁船上偷渡過台灣海峽。在這裡這艘小船上命運休戚與共的,彷彿就是航向97茫茫不確定大海的香港島的縮影。事情以努力做好工作的良好願望開始,以被打成社會的敵人告終。馬照跑舞照跳五十年不變的一國兩制,開始在這個外租百年重又復歸的島嶼半島城市上進行實驗。為了大陸的票房市場考量,很多題材不能碰。
這是把整個香港電影界扛在肩膀上的大哥劉德華吐露的真心話。啊那原來是變態殺人魔的黃秋生啊、原來是雜碎傻強的杜汶澤啊,居然是他媽的英雄。筆者曾在「隆中對與榻上策」一文中,比喻在美中貿易戰當口獲得美方偏愛的民進黨政府得到「天時」,甫贏得15個縣市執政權的國民黨得到「地利」,而在多數民調僅落後韓國瑜、「通吃(淺)藍綠」的柯文哲得到「人和」,進而建議國民黨在「三腳督」形勢下,鎖定戰略地位有如「荊州」般關鍵的5%-6%經濟選民,對柯採取「高築牆(凝聚泛藍選民)」,再「廣積糧(蠶食中間選民)」的戰法,以獲得最終勝利。
綜上,國民黨實在沒有樂觀的理由。符合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學得很辛苦,也學得很累。相較之下,才12歲的妹妹,卻能把一斤30元柬幣的水果,賣到35元以上。
在雲林西螺的傳統農家,麗夢展開無止無盡的學習,學台語、學燒飯、學台菜、學種田、學爆米香、學著當一位稱職的傳統台灣媳婦。當她們都對著台灣作夢時,麗夢是對著烈陽做田。

母親甚至說,麗夢這麼笨,以後嫁出去一定會被欺負,所以,一定要嫁個好人家。而當哥哥帶著一份孝心去了天國,麗夢便帶著一份遺願前往台灣。當時媒人跟麗夢說,夫家環境很好,有車有房又有地。善解人意的公公和她解釋,每天要她做這麼多事,並不是對她不好,畢竟在這個家,每個人都得幹活,不做就沒得吃。
在成為雲林媳婦之前,麗夢生長在柬埔寨的一個水果批發家庭,除她以外,全家大小,自老到幼,都有著一身叫賣水果的本領。先生則和她坦言,這樁跨國婚姻最大目的是為盡孝,照顧公婆同時還能讓他們抱孫,娶了一位太太,也讓他較有面子。如今麗夢想對母親說:「嫁來台灣,一直是妳最美麗的夢,不管這個夢裡面,到底有幾分真實,幾分幻想,幾分運氣,幾分失望。當時麗夢母親總覺得,嫁來台灣一定比待在柬埔寨好,因此找了位從事婚姻仲介的朋友,不斷勸說、好說歹說,但麗夢始終不願意離開自己最習慣、最熟悉的水果行,更不想來台灣,即便與媽媽發生衝突,也不想離家出嫁。
在那個年代的柬埔寨,很多傳統家庭都認為「外國月亮比較圓」,麗夢母親便是如此認定,而台灣也在那「先進國家」名單中。下課後就回家幫忙賣水果的麗夢,因沒有成本觀念,常在生意乏人問津時自動降價,甚至降到成本以下,總是把母親氣得直呼「笨死了」。

的確,這些都有,但實際情況絕對和媒人想像的不同,跟母親想像的更不一樣,更別說跟柬埔寨大多對外國月亮抱有憧憬的女孩們在那個年代的柬埔寨,很多傳統家庭都認為「外國月亮比較圓」,麗夢母親便是如此認定,而台灣也在那「先進國家」名單中。
相較之下,才12歲的妹妹,卻能把一斤30元柬幣的水果,賣到35元以上。當她們都對著台灣作夢時,麗夢是對著烈陽做田。如今麗夢想對母親說:「嫁來台灣,一直是妳最美麗的夢,不管這個夢裡面,到底有幾分真實,幾分幻想,幾分運氣,幾分失望。先生則和她坦言,這樁跨國婚姻最大目的是為盡孝,照顧公婆同時還能讓他們抱孫,娶了一位太太,也讓他較有面子。學得很辛苦,也學得很累。的確,這些都有,但實際情況絕對和媒人想像的不同,跟母親想像的更不一樣,更別說跟柬埔寨大多對外國月亮抱有憧憬的女孩們。
當時麗夢母親總覺得,嫁來台灣一定比待在柬埔寨好,因此找了位從事婚姻仲介的朋友,不斷勸說、好說歹說,但麗夢始終不願意離開自己最習慣、最熟悉的水果行,更不想來台灣,即便與媽媽發生衝突,也不想離家出嫁。而當哥哥帶著一份孝心去了天國,麗夢便帶著一份遺願前往台灣。
善解人意的公公和她解釋,每天要她做這麼多事,並不是對她不好,畢竟在這個家,每個人都得幹活,不做就沒得吃。當時媒人跟麗夢說,夫家環境很好,有車有房又有地。
在成為雲林媳婦之前,麗夢生長在柬埔寨的一個水果批發家庭,除她以外,全家大小,自老到幼,都有著一身叫賣水果的本領。在雲林西螺的傳統農家,麗夢展開無止無盡的學習,學台語、學燒飯、學台菜、學種田、學爆米香、學著當一位稱職的傳統台灣媳婦。
下課後就回家幫忙賣水果的麗夢,因沒有成本觀念,常在生意乏人問津時自動降價,甚至降到成本以下,總是把母親氣得直呼「笨死了」。母親甚至說,麗夢這麼笨,以後嫁出去一定會被欺負,所以,一定要嫁個好人家馬來西亞政治的環境,的確使這些大中華主義者產生嫉恨心理,不過以「民主自由、人權至上」為標準去檢視,是陷入一個迷思,因為事實上這群人的思想基礎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大馬的大中華主義者也因此產生價值的位移與混亂,一邊用民主自由平等的標準,要求專制的前朝國陣政府,但另一邊廂卻對中共政權的施政作為無限支持。
這樣我們才能解釋,為何這群人可在大馬國內反對國陣政府暴政、反對政府對少數民族語言壓迫、反對政府資訊封鎖,另一方面卻對中國政府的同樣行為歌功頌德,因為國陣政府的目的是為「打壓華族」,而中國政府的目的是「為振興中華民族」。所以他們才會傾向支持讓中國強大起來的中國共產黨,傾向認同專制統治是迫不得已的手段,因為「中國這麼大,人這麼多,若採用民主制度的話會陷入混亂,若中國出現混亂就完了」。
這個6月對於華人來說,是一個不平靜的月份。多數主流觀點認為,馬來西亞的大中華主義者之所以對中國有如此深情感,是因長期遭受國家制度的排擠而形成的嫉恨,這些嫉恨心理使他們無法對馬來西亞建立深厚的國籍認同。
在種族主義驅使下,他們的思維基礎是建立在「要有利華族,一切皆可為。80年代或更早前出生的華人,或多或少都遇過馬來西亞華社以「團結華族」名義推行「多講華語、少說方言」的運動,而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下,不懂華語或少講華語的華人常會遭到非議與抨擊。
然而風水輪流轉,直到近幾年希盟成為打倒壓迫華族的國陣政府的象徵時,許多大中華主義者也使用類似「不支持希盟就不是華人」的說辭來拉攏選民,甚至較為極端者會出現「支持馬華公會就是民族叛徒」、「馬華狗」等極端言論,完全漠視在民主制度下,每個人都有支持不同政黨的自由。種族的多元是馬來西亞多元繽紛的祝福,同時也是深受其害的詛咒。只要種族主義在馬來西亞仍是主流,那這種以族群利益為出發點的大中華主義思維便不會消失,這不但是馬來西亞華人的困境,也是這個國家的困境。兩者均是在需要民主時和你談民主自由,需要暴力專制時和你談暴力專制,民主自由平等公義都是工具,只有本族利益才是目的。
但即使在理應被視為爭取少數民族教育權的「華教鬥爭」上,大中華主義者也鮮少關注同是在爭取少數民族教育權的淡米爾教育及原住民語言教育。而更讓人詫異的,是這些支持「暴力鎮壓論」的華裔,竟有許多是支持淨選盟、譴責政府暴力的一群人。
這種思維也成為本土大中華主義者為「華族利益」而對華族內部展開剝削或擠壓的理由。從六四30周年到香港反送中示威事件,無一不是撼動華人世界的大事。
」這種在民主和暴力專制的立場來回轉換的言論。因此,他們會賦予「六四」正當性,卻撻伐國陣的暴力專制,一方面以民主之命支持「淨選盟遊行」,卻譴責香港的遊行製造騷亂。 |